
一、葡萄糖在農業上的作用
1、葡萄糖可改善弱苗提高抗逆能力
葡萄糖能為作物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幫助其恢復體況、提高繁殖效率。弱苗在得到充足的葡萄糖供應后,能更快地恢復生長,從而增強對逆境的抵抗能力。
2、葡萄糖能提升地溫促進根系生長
寒冷的季節或者低溫環境下,葡萄糖和酵母發酵后隨水沖施,可以顯著提高土壤溫度,為根系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這是因為葡萄糖能夠直接參與根系的合成與代謝過程,為植物提供能量和營養。通過促進根細胞的分裂和伸長,葡萄糖有助于推動根系的生長。同時,提升地溫也能改善土壤環境,使根系在更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生長。
3、葡萄糖可提升葉片光合作用防治病害
葡萄糖另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提升葉片光合作用,從而有效防治病害。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增加葡萄糖的供應可以促進葉片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提升作物的整體健康水平。

二、葡萄糖在農業上的應用場景
1、葡萄糖在小麥上的應用
葡萄糖是植物生長發育和基因表達的重要調節因子,具有類似激素的初始信使作用,參與植物響應生物和非生物脅迫下植株生長和發育的調控。干旱、低氮互作條件下外源噴施葡萄糖處理明顯促進了籽粒中蛋白質和淀粉的積累,其籽粒蛋白質和淀粉的產量明顯高于單一的干旱、低氮互作處理,而接近于正常供氮處理。外源噴施葡萄糖處理有利于減輕干旱和低氮脅迫對籽粒發育和灌漿的不利影響。
2、葡萄糖在花生上的應用
碳素是植物第一位必須營養元素,小分子有機碳物質能夠直接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在花生上葉面噴施葡萄糖,可以顯著增加功能葉片的SPAD值,凈光合速率增加15%以上,葉片的氣孔導度、蒸騰速率、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呈一定的增加趨勢。
3、葡萄糖在黃瓜上的應用
黃瓜噴施葡萄糖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增產可達15%以上。在黃瓜幼苗期,開花期,生長期噴施葡萄糖,4-6日即可有顯著變化。幼苗噴施,可使葉片深綠肥大,開花期噴施可使花多艷麗,提高坐果率,生長期噴施可使瓜條順直,瓜色深綠油亮。
4、葡萄糖在葡萄催熟上的應用
在葡萄灌漿期,葉面噴施葡萄糖,能提前5-7天成熟,而且風味更加。用濃度4-5%的葡萄糖液,在晴天的上午9-10點或下午3-5點葉面噴施,間隔3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見效。
5、葡萄糖在番茄上的應用
高濃度的銨態氮會使番茄生長受阻,產生脅迫現象,其原因是氮代謝過程中的碳代謝中碳酸酐酶表達受限,導致可供銨同化的碳骨架受限。葉面或根部施加葡萄糖可以顯著增加番茄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促進組織中游離NH4+的同化利用,其中葉面以噴施100mm、根部施加以0.025mm的濃度為宜,顯著減輕了番茄銨脅迫引起的代謝失調。
6、葡萄糖在西紅柿上的應用
在冬季低溫季節,西紅柿葉片膜細胞透性隨溫度降低逐漸增大,脯氨酸含量隨溫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噴施葡萄糖和磷酸二氫鉀能有效降低西紅柿葉片膜細胞透性并增大葉片脯氨酸含量,經1.5%葡萄糖+3%磷酸二氫鉀處理后,西紅柿葉片細胞膜透性最低,且脯氨酸含量最大。同時,番茄植株的株高、莖粗均明顯大于其他處理,發病率最低,受凍害影響最低,產量最大。單獨噴施葡萄糖或者磷酸二氫鉀,均有效果,但低于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組合。
]]>
實建聲明:任何瀏覽者在任何時間瀏覽本站任何信息,即表明已閱讀本站免責聲明。
上海實建實業有限公司
]]>氯化鈣(CaCl?)在乳化液廢水處理中是一種經濟高效的無機破乳劑與輔助絮凝劑,核心適配含礦物油、表面活性劑的乳化液廢水(如機械加工切削液廢水、金屬軋制乳化液廢水等),其應用表現主要圍繞 “破乳分離、輔助絮凝、水質調節” 三大核心功能展開,具體應用如下:

1、電解質氯化鈣破乳分離
(1)CaCl?投入乳化液廢水中離解成為正、負離子,發生強烈的水化作用即爭水作用,使乳化液中的自由水分子減少,對油珠產生脫水作用,從而破壞了乳化液油珠的水化層。
(2)向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所穩定的乳化液廢水中投加CaCl?后,水中的離子濃度增加,由于濃差擴散和靜電斥力,使擴散層的厚度減少,Ca?+壓縮雙電層,降低ζ電位,減小乳化油膠粒之間的相互排斥力,在范德華力作用下有可能碰撞合并成為分散油。
(3)Ca2+可與表面活性劑生成不溶于水的金屬皂沉淀:
金屬皂的形成使乳化液由O/W型轉化為W/O型,在轉型中脫穩,從而達到破乳目的。
2、強化絮凝,提升固液分離效率
破乳后,乳化液廢水仍殘留細小油滴、表面活性劑鈣鹽沉淀及懸浮顆粒,需通過絮凝進一步團聚分離。氯化鈣可通過兩種方式強化絮凝效果:
Ca2?與水中的OH?(廢水自身或少量投堿調節)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a(OH)?)微絮體,這些微絮體可作為 “晶核”,吸附破乳后的細小油滴與顆粒;
(2)與陽離子聚丙烯酰胺(CPAM)搭配使用時,Ca2?可增強CPAM分子鏈與顆粒表面的吸附力,促進絮體 “橋聯” 成更大、更致密的團塊,縮短沉降時間(從30分鐘降至10-15分鐘),減少后續過濾設備負荷。
3、水質調節
(1)若乳化液廢水破乳后需進入生化系統(如A/O、SBR),氯化鈣可提供微生物生長所需的鈣元素(微生物細胞壁合成的必需微量元素),緩解因長期處理含油廢水導致的微生物營養失衡,提升生化系統COD降解效率(通常可提升5%-10%)。
(2)部分乳化液廢水經破乳后水質偏軟(總硬度<50mg/L),長期回用易導致管道腐蝕;氯化鈣可適度提升水質硬度(控制在100-200mg/L),形成致密的碳酸鈣保護膜,減少管道腐蝕與結垢風險。
]]>
]]>

為使生成的沉淀物快速聚凝沉淀,可在廢水中單獨或并用添加常用的無機鹽混凝劑(如三氯化鐵)或高分子混凝劑(如聚丙烯酰胺)。

為不破壞這種已形成的絮凝物,攪拌操作宜緩慢進行,生成的沉淀物可用靜止分離法進行固液分離。在任何pH下,氟離子的濃度隨鈣離子濃度的增大而減小。在鈣離子過剩量小于40mg/L時,氟離子濃度隨鈣離子濃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而鈣離子濃度大于100mg/L時氟離子濃度隨鈣離子濃度變化緩慢。因此,在用石灰沉淀法處理含氟廢水時不能用單純提高石灰過剩量的方法來提高除氟效果,而應在除氟效率與經濟性二者之間進行協調考慮,使之既有較好的除氟效果又盡可能少地投加石灰。這也有利于減少處理后排放的污泥量。
2.絮凝沉淀法
氟離子廢水的絮凝沉淀法常用的絮凝劑為鋁鹽。鋁鹽投加到水中后,利用Al3+與F- 的絡合以及鋁鹽水解中間產物和最后生成的Al(OH)3(am)礬花對氟離子的配體交換、物理吸附、卷掃作用去除水中的氟離子。與鈣鹽沉淀法相比,鋁鹽絮凝沉淀法具有藥劑投加量少、處理量大、一次處理后可達國家排放標準的優點。硫酸鋁、聚合鋁等鋁鹽對氟離子都具有較好的混凝去除效果。

使用鋁鹽時,混凝最佳pH為6.4~7.2,但投加量大,根據不同情況每立方米水需投加150~1000 g,這會使出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溶解鋁。使用聚鋁后,投加量可減少一半左右,絮凝沉淀的pH范圍擴大到5~8。聚鋁的除氟效果與聚鋁本身的性質有關,堿化度為75%的聚鋁除氟最佳,投加量以水中F與 Al的摩爾比為0.7左右時最佳。鋁鹽絮凝沉淀法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即使用范圍小,若含氟量大,混凝劑使用量多,處理費用較大,產生污泥量多;氟離子去除效果受攪拌條件、沉降時間等操作因素及水中SO42-,Cl-等陰離子的影響較大,出水水質不夠穩定,這與目前對混凝除氟機理認識還很不夠有關,研究絮凝除氟機理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鋁鹽絮凝去除氟離子機理比較復雜,主要有吸附、離子交換、絡合沉降三種作用機理。
吸附
鋁鹽絮凝沉淀除氟過程為靜電吸附,最直接的證據是AC或PAC含氟絮體由于吸附了帶電荷的氟離子,正電荷被部分中和,相同pH條件下ζ電位要比其本身絮體要低。另一證據是當水中SO42-,Cl-等陰離子的濃度較高時,由于存在競爭,會使絮凝過程中形成的Al(OH)3礬花對氟離子的吸附容量顯著減少。
離子交換
氟離子與氫氧根的半徑及電荷都相近,鋁鹽絮凝除氟過程中,投加到水中的 Al13O4(OH)147+等聚羥陽離子及其水解后形成的無定性Al(OH)3(am)沉淀,其中的OH-與F-發生交換,這一交換過程是在等電荷條件下進行的,交換后絮體所帶電荷不變,絮體的ζ電位也不會因此升高或降低,但這一過程中釋放出的OH-,會使體系的pH升高,說明離子交換也是鋁鹽除氟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方式。
絡合沉淀
F-能與Al3+等形成從AlF2+,AlF2+,AlF3到 AlF63-共6種絡合物,溶液化學平衡的計算表明,在F-濃度為1×10-4~1×10-2 mol/L的鋁鹽混凝除氟體系中,pH為5~6的情況下,主要以AlF2+,AlF3,AlF4- 和AlF52-等形態存在,這些鋁氟絡合離子在絮凝過程中會形成鋁氟絡合物 (AlFx(OH)(3-x)和Na(x-3)AlFx)或夾雜在新形成的 Al(OH)3(am)絮體中沉降下來,絮體的IR和XPS譜圖最終觀察到的鋁氟絡離子AlFx(3-x)+一部分是絡合沉降作用的結果,另一部分則可能是離子交換的產物。
3.吸附法
用于除氟的常用吸附劑主要有活性氧化鋁、斜發沸石、活性氧化鎂,近年來還報道了氟吸附容量較高的羥基磷灰石、氧化鋯等。
利用這些吸附劑可將氟濃度為10 mg/L的廢水處理到1 mg/L以下,達到飲用水的標準。這些吸附劑的基本情況總結于表1。表1列出的為原水氟質量濃度為10 mg/L左右和最佳運行條件下的常用氟吸附劑吸附容量變化范圍。
表1 ?常用氟吸附劑的吸附容量變化范圍

吸附法一般將吸附劑裝入填充柱,采用動態吸附方式進行,操作簡便,除氟效果穩定,但存在如下缺點:
吸附容量低
由表1可見,常用的吸附劑如斜發沸石和活性氧化鋁吸附容量都不大,在0.06~2 mg/g之間。新近報道的羥基磷酸鈣的氟吸附量可達3.5 mg/g,活性氧化鎂的氟吸附為6~14 mg/g,但使用過程中易流失。以稀土氧化鋯為主制成的氟吸附劑的吸附量可高達30 mg/g。這些新型的吸附劑雖價格比較貴,但處理后,吸附容量下降緩慢,可反復使用,是一個發展方向。粉煤灰中含有活性氧化鋁,也可用于處理含氟廢水,可直接往廢水中投加,以廢治廢,成本低廉,缺點是氟吸附量小,投加量大,通常需投加40~100 mg/L才能使出水氟含量達到排放標準。
處理水量小
當水中氟離子濃度為5 mg/L時,每kg吸附劑一般只能處理10~1000 L 水,且吸附時間一般在0.5 h以上。吸附法只適用于處理水量較小的場合,如飲用水處理。
幾種除氟技術比較

總結
利用化學沉淀法可以處理高濃度的含氟廢水,氟離子初始濃度為1000~3000mg/L 時,石灰法處理后的最終濃度可達20~30 mg/L,該法操作簡便,處理費用低。但由于泥渣沉降速度慢,需要添加氯化鈣或其它絮凝劑,使沉淀加速。設法提高鈣離子濃度及保持高的 pH而使氟化鈣沉降是降低氟離子濃度的主要途徑。另外,聯合使用磷酸鹽、鎂鹽、鋁鹽等,比單純用鈣鹽除氟效果好。
絮凝沉淀法對高濃度含氟水除氟效果差,處理后水中硫酸根濃度偏高。
吸附法適用于水量較小的飲用水深度處理,吸附劑大多起陰離子交換作用,因此除氟效果十分明顯,但都要加特殊的處理劑和設置特定設備,處理費用往往高于沉淀法,且操作復雜。使用羥基磷灰石活性氧化鎂稀土金屬氧化物等新型吸附劑可提高處理效果。
對于高濃度的含氟廢水往往需進行兩步處理,先用石灰進行沉淀,使氟含量降低到20 ~30mg/L,繼而用吸附劑處理使氟含量降到10 mg/L以下。
鑒于含氟廢水在種類、數量、氟含量及其它的污染物等方面差異甚大,因此在選擇處理方法時,要根據實際,因地制宜。尤其注重以廢治廢的綜合治理。
含氟水處理過程中,各種除氟機理有可能同時發生。開展除氟機理的研究工作,有助于現有除氟工藝的改善和除氟新方法的開發。




